打开APP

plant Cell:朱英国等水稻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机理研究获进展

近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英国院士课题组在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机理方面取得新突破,相关论文“The Rice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RF5 Restores Fertility in Hong-Lian Cytoplasmic Male-Sterile Lines via a Complex with the Glycine-Rich Pr

2012-04-11

plant J:董爱武等发现水稻具有H3K36专一性的甲基转移酶活性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科院董爱武老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H3K36 methylation is critical for brassinosteroid-regulated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rice,”,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了水稻SDG725具有H3K36专一性的甲基转移酶活性。

2012-03-22

The plant Cell:胡晗华等硅藻油脂积累机制研究获进展

硅藻是藻类中的一个重要类群,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约占全球初级生产的五分之一,相当于整个热带雨林的净初级生产量。与多数藻类不同,硅藻同化产物主要是油或金藻多糖,其中油份以油滴状态贮存在细胞中,含量可占40~60%,因而被认为是最为合适的生物柴油原料之一。然而,目前其油脂积累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2014-04-29

The plant Cell:科学家揭示六倍体小麦杂种优势分子机制

染色体组多倍化在植物增强长势、适应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弥补杂交后代不育及固化"杂种优势"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2014-06-04

plant & Cell Physiol:杨平仿等构建水稻种子萌发过程胚组织磷酸化代谢调控网络

种子居于农业生产链条的上游,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的种子萌发过程是良好的幼苗建成的前提条件。种子萌发过程涉及大量基因表达和复杂的响应外界环境信号的调控机制

2014-06-04

plant Cell:焦雨铃等侧生分生组织的激素调控研究获进展

植物的分枝产生于叶腋处形成的侧生分生组织所形成的侧芽。虽然对侧芽的休眠与伸长研究在近年内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对侧生分生组织如何产生还了解不多。

2014-06-18

plant Biol:姜花属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获进展

多倍化是植物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其在被子植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期研究表明,所有被子植物在其进化历史过程中都经历了多倍化的过程。和祖先二被体相比,多倍体在一些重要性状上都产生了显著差异,如繁育系统、生态忍耐性、生长速率、传粉者、植食动物、适应性等,这些差异可能对植物的遗传变异、生活史、生理特性、地理分布等产生影响,从而使多倍体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分布到更广的范围...

2013-09-29

Biol plant:月季可以“试管开花”

花卉试管开花,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物技术,它不但可以将试管开花的植物直接应用于商业化生产;而且能将其应用于试管杂交育种,预测花色花型,并缩短育种周期;还可以为花卉花期调控的机理研究提供有效的平台。月季,被称为“花中皇后”,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园艺栽培和切花观赏。能长期保存并持续开花的“试管月季”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2013-09-29

The plant Cell:一种植物种子和器官大小调控的新机制

植物种子和器官大小是重要的产量性状,大小调控也是一个基本的发育生物学问题。然而,植物决定其种子和器官最终大小的分子机理目前并不清楚。为了揭示植物种子和器官大小调控的分子机理,李云海研究组已在拟南芥中分离了一些大种子和器官的突变体da (DA是汉字“大”的意思)。其中,da1-1突变体形成大的种子、器官和粗壮的植株。

2013-09-29

plant Cell:水稻芒的缺失受人工驯化选择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是由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经过人工驯化而来的。与野生稻相比,栽培稻的很多性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使得栽培稻更加适合早期的农业种植,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如栽培稻种子落粒性的降低、茎秆直立生长、枝梗数目和小穗数目的增加、种子附属物芒的退化消失,甚至种子壳色和果皮颜色都发生了变化。

2013-10-10